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12节 (第2/2页)
笑,回道:“许久未见太子皇兄,弟弟颇为想念,便来当面瞧瞧,问太子安好。” 小太子瞥了他一眼:“前两日上朝还见到了。” 赵昆笑容不变:“那是政事,与咱们的兄弟情谊无关。” 可小太子不吃他这一套,随手翻了一页书册,慢悠悠回道:“天家情谊便是政事,慎言。” 赵昆便拱了拱手:“太子皇兄说的是,我疏忽了。” 而在说话时,二皇子一直紧紧盯着赵弘的脸面,想要找出些许破绽。 可让他失望的是,什么都没有瞧出。 这让赵昆觉得心里沉了沉。 上一次对着赵弘如此慌乱,还是多年以前。 那时候,兄妹三人虽然结伴去御花园做功课,可是赵昆心中对于兄长已有不满。 二皇子不满,为何这人和自己同样不是嫡子,这人成了太子,他只是二皇子。 同样不满,为何太子无论文武处处都要压自己一头,半分不肯相让。 加上许妃那时候与皇帝闹了些别扭,如今想来不过是恩爱夫妻间的一些小龃龉,算不得什么,但是许妃骄傲,在后宫里无甚朋友,也就是拉着二皇子念叨过些牢骚话。 其中就说起过,为何她的昆儿不是太子。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 赵昆记在了心里,加上当时年纪尚轻,不懂遮掩,难免就挂了相。 于是在一次骑射中,他拼尽全力赢了赵弘一次,而后他便去找赵弘想要炫耀一番,结果就看到太子站在东明宫的院子里,拿着弓箭,一次次的射靶子。 从天亮,到天黑,从未间断。 而赵昆就坐在一旁看着,越看越心惊。 当时太子的神情便是淡淡的,冷漠的,根本没有任何停歇,赵昆被吓住了,因为他头一遭发现拼不过这人。 因为赵弘对自己够狠,可赵昆没有这份狠劲儿。 他舍不得对自己下手。 不过从那之后,二皇子就与赵弘之间甚少往来,此事也就淡淡忘却。 今日却是难得的又让他有些心慌了。 之前泄露太子行踪给董七郎的确实是他,而二皇子也知道,太子早晚会知道此事,故而二皇子根本没有刻意遮掩。 他当时想着的就是,依太子外冷内热的脾气,无论刺杀成不成功,都是要来找自己兴师问罪的。 到那时候,他没有证据,单凭口说不足以服众,二皇子自然有办法给太子找些麻烦。 偏偏董家都滚出京都了,赵弘还是没有任何动静。 二皇子不明所以,这才过来走了一遭。 刚刚他明里暗里说的都是安危,是关系,是兄弟之谊,可眼前这人油盐不进,着实有些奇怪。 怎么会连一点怒气都没有? 他以前不是这样的。 赵昆不知,面前这位小太子是真的不恨他。 并不是忘了刺杀,相反,小太子一想到那天的事情就恼火。 好好的踏青,能和自家瑶瑶单独相处,该是多好的时光,差点被平白冒出来的人给毁了去。 可是,这份恼火并没有转移到赵昆身上。 因为小太子压根儿不在乎赵昆其人,他是好是坏,是死是活,小太子都不在乎。 既不在乎,也就说不上憎恶,顶多是觉得厌烦。 故而这会儿赵昆来寻他时,小太子心里嘟囔的都是“他怎么来了”、“他怎么还不走”、“好烦啊,他不会想要留下吃饭吧”、“狐仙吸人精气是啥意思”之类的,面上则是一派平静,毫无波动。 但赵昆既是来了这一趟,就没有轻易离开的道理。 激他一下,再不然,探听他是否知道真相,以后也好筹谋。 于是,他便与小太子说起了政事。 北方扬沙,南方水患,海边贼寇,边界蛮夷。 诺大的齐国,能说道的事情太多了。 小太子见他说的都是正经事,也不好赶他,只好先把自己看到了一半儿的书册扣到一旁,一本正经的和他说了起来。 而在正式的处置上,小太子进展神速。 不知道是否是赵弘的脑子天生就是为了家国兴衰长的,即使小太子如同白纸一张,忘记前尘,一开始连字都不认识,但是在处置政务上素来颇有见地。 尤其是上朝之后,渐渐熟悉了朝廷内外各部官员的关系牵连,他便越发得心应手。 大殿下也常常赞小太子的折子写的好。 不愧是自己。 现下小太子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,硬生生让赵昆的客套话便成了正经的奏对。 一时间,赵昆又回忆起了小时候被太子皇兄摁着查功课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