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登基三年模拟(GL)_分卷(55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(55) (第2/3页)

起身凑到林漱容身边,往书架上大略瞥了两眼。
  是诶,她的目光从一堆《李太白集》、《杜工部集》、《乐府诗集》等等书目上挨个扫过,也不由惊叹,我还以为翰林院里,应该遍地都是与科考最为相关的藏书呢。
  闻言,立在一旁的王秩不禁思绪微顿,下意识狠狠皱起眉头。
  难道诗集就与科考无关么?
  试帖诗也是科举的重要内容,虽题材与格式限制颇大,多以歌颂皇帝文治武功为上佳,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但也仍然能看出诗才的重要性!
  不会作诗者,实在枉称文人!
  可悲惨的是,纵观整个天承,恐怕也只有王秩一人会这么想。
  对于大多数一心科考的学子们而言,比起稍微会点词藻韵脚、便能写出来应付差事的格律诗,那显然还是试义与策论更为值得重视。
  而这种题目,又最绕不开四书五经、和别的诸子百家等等经典
  相较而言,诗词歌赋这些东西,便早已成了陶冶情操或闲时娱乐的手段,不会再使人们视若珍宝。
  所以,容昙二人不知道的是,这间堂屋中所摆放的书籍,其实大多都是从翰林院的书阁中清理而出、弃置在此处的。
  而且还好死不死,那些诗集都是王秩本人曾经亲手收集进来,再被直学士大人们命人搬出书阁、放到这里吃灰的。
  虽说诗词歌赋在唐宋曾盛极一时,流传无数千古名篇,但就切实而言,在朝为官者,还是更应当熟读经史子集才是。
  林漱容平淡的声音传来,就如同火上浇油一般,让王秩心头的火气更加高窜了几分,陛下有心做出一番实绩,当今朝廷最需能办实事、有高见的能臣。旁的尚且不论,单从殿试便足以看出自太。祖开国而来,历朝帝王从来都只问时务策,而非似前朝那般爱考人作诗赋词由此,这些诗集纵然再如何文采斐然,也终究难得世人青眼了啊。
  她这一番话下来,字字句句,竟全部精准踩在王秩的雷区,怄得他差点当场喷出一口血来,怒气也瞬间便没过了理智!
  哼!依林大小姐的意思,莫非是在鼓吹民间的那些诗赋无用论么?
  王秩终于再也忍不住,冲动地开口驳斥道:古有《诗三百》与《楚辞》冠绝百年,今也有孤鹜居士一般的大诗人留墨三十载不断,备受天下文人景仰现在的科举偏重儒学,本就是顾此失彼您又怎能如此偏颇于它?
  闻言,林漱容微微一愣,转头看向不知为何十分激动的王秩,神情中似是有些古怪。
  她沉默了一会儿,倒也没有介意面前官员语气中的无礼,半晌才心平气和地答道:这位大人所言有理,风骚两部之中当然尽是流芳万世的名篇但我方才所言,也同样不曾否认这些诗词歌赋的精彩,只是在拿事实说话罢了
  难道您认为,林漱容负手于身后,眉眼之间隐含几分锋利,淡声问道,专精诗赋者,会比熟读四书五经之人更会作文写章、更易在科考当中题名金榜?
  就连王秩都知道,这个答案势必是否定的。
  除了短短几句的试帖诗,还有哪道题会考立意平仄、句式韵脚、情感意境?
  但文人皆有傲骨,即使自知理亏,也定然要辩上一辩,输人不输阵。
  王秩自诩才情非凡,又耳濡目染了翰林院特有的清高孤傲,自然不会就此咽下这口气。他冷冷一笑,心中半块是对明昙害诚国公不得入朝的憎恶、半块是对林漱容所言的强烈不满,两厢叠加之下,怒气终究是冲破了天灵盖,竟连面前两人的身份都一时抛之在了脑后。
  那不妨便来比过一场!
  王秩死死咬着后槽牙,寒声邀战道:早闻林大小姐的才名冠绝京城,连陛下都要赞一句不栉进士既然如此,你我二人不妨以上次会试的策论为题,各自作文一篇,再交与翰林院的各位大人评比,且看究竟是饱读四书五经的女子更胜,还是我这写诗作赋的翰林院官臣技高一筹!
  听到此番邀战,林漱容目光微凝,转头看了眼明昙。却见后者正两眼放光,毫无半点担忧的模样,只像是在看热闹似的兴致勃勃,不禁心中顿生几分好笑。
  殿下这是笃定她不会输喽?
  也罢。既然是对方主动要求比试,那便应承下来又有何妨?
  且还能借此在翰林院中搜罗一番,看看有谁身负大才,正好请去给殿下出刊
  可以。
  林漱容笑了笑,缓声道:那就劳大人在院中摆好笔墨,由我二人现场作文之后,再请翰林院的诸位学士评论高下罢。
  听说有人要来砸他们翰林院的场子,不少学士都诧异地放下了手里的活计,聚集到院内,冲着已在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